启得《九辩》与《九歌》
佚名〔先秦〕
夏南海之外,赤水之南,流沙之夏,有人珥两青蛇,乘两龙,名曰夏后开。开上三嫔于天,得《九辩》千《九歌》以下。此天穆之野,高二千仞,开焉得始歌《九招》。《山海经·大荒经》
启《九辩》千《九歌》兮,夏康娱以自纵。不顾难以图后兮,五子用失乎家衖。《楚辞》
启乃淫溢康乐,野于饮食,将将铭,苋磬以力。湛浊于酒,渝食于野,万舞翼翼,章闻于天,天用弗式。《墨子》
译文及注释
译文
西南海的外面,赤水的南边,流沙的西边,有一个人以两条青蛇为耳饰,乘着两条龙,名字叫夏后启。启三次上天做客,把天上的乐曲《九辩》和《九歌》带到了下界。在这高达两千仞的天穆之野上,启才得以开始演唱《九招》。
夏后启创制《九辩》《九歌》,恣意寻欢以致放纵堕落。他既不顾后果,也不图谋将来,结果五个儿子招致大患。
夏启纵乐放荡,在野外大肆吃喝,《万》舞的场面十分浩大,声音传到天上,天不把它当作法式。
注释
珥(ěr):贯耳。
启:禹之子。夏朝的开国君主。
《九辩》《九歌》:相传是启从天上偷带到人间的乐曲。
简析
此文引用不同典故,共同描写出关于夏朝开国君主启的传说及后世评价。《山海经》中,启被描绘成一位神秘而威严的人物,展现出他的神秘身份和非凡能力;《楚辞》中,则对启的后世行为进行了评价,通过启与夏康的对比,反映了统治者个人行为对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;《墨子》则强调了启的淫逸行为,生动地展现了他的淫逸行为对夏朝命运的深远影响。
论语六则
孔子及其弟子〔先秦〕
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《学而》
子曰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(《为政》)
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(《为政》)
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 (《雍也》)
子曰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;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 《述而》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(《为政》)
烛龙钟山
《山海经》〔先秦〕
西北海之外,赤水之北,有章尾山。有神,人面蛇身而赤,直目正乘,其瞑乃晦,其视乃明,不食不寝不息,风雨是谒。是烛九阴,是烛龙。
钟山之神,名曰烛阴,视为昼,瞑为夜,吹为冬,呼为夏,不饮,不食,不息,息为风。身长千里。在无之东。其为物,人面,蛇身,赤色,居钟山下。
晏子谏齐景公
《晏子春秋》〔先秦〕
齐景公为高台,劳民。台成,又欲为钟。晏子谏曰:“君者,不以民之哀为乐。君不胜欲,既筑台矣,今复为钟,是重敛于民也,民必哀矣。夫敛民而以为乐,不详,非治国之道也。”景公乃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