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事诗十首·选二
苏曼殊〔近现代〕
乌舍凌波肌似雪,亲持红叶索题诗。
还卿一钵无情泪,恨不相逢未剃时。
春雨楼头尺八箫,何时归看浙江潮?
芒鞋破钵无人识,踏过樱花第几桥?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她踏着水波而来,肌肤像雪一样洁白,亲手拿着一片红叶,要我在上面题诗。
我还给她一钵饱含无奈的泪水,只恨我们相遇时,我已剃度为僧,无法回应这份情意。
春雨绵绵的楼头,传来尺八箫呜咽的乐声,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看看浙江的潮水?
如今我穿着草鞋、捧着破钵,没有人能认出我,在这旅途中,又踏过了第几座开满樱花的桥?
注释
凌波:在水上行走。
尺八:古管乐器名。
赏析
苏曼殊,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,广东香山(今中山)人。曾三次剃度为僧,又三次还俗。尤其是第三次出家后不到一年,又匆匆还俗,甚至连僧衣僧鞋都来不及更换,又以一个和尚的身份与诗人的气质回到尘俗之中。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,他时而激昂,西装革履,慷慨陈辞,为革命而振臂高呼;时而颓唐,身披僧衣,逃身禅坛,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。这两首《本事诗》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。
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《本事诗》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,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,又投身佛门,自知生死无常,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,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。
简析
此诗以清丽笔触写深情憾事。前两句绘女子凌波而立肌如雪,亲持红叶索诗的灵动场景;后两句以一钵无情泪道破僧人身份,恨不相逢未剃时直抒爱而不得之痛。下阕春雨楼头尺八箫营造凄迷意境,何时归看浙江潮藏家国之思,芒鞋破钵与樱花桥的对比,尽显飘零孤苦,情与理、出世与入世交织,哀婉动人。
题三义塔
鲁迅〔近现代〕
三义塔者,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,在日本,农人共建。
奔霆飞熛歼人子,败井颓垣剩饿鸠。
偶值大心离火宅,终遗高塔念瀛洲。
精禽梦觉仍衔石,斗士诚坚共抗流。
度尽劫波兄弟在,相逢一笑泯恩仇。
西村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,持归养之,初亦相安,而终化去。建塔以藏,且征题咏,率成一律,聊答遐情云尔。
逆旅主人无情
佚名〔近现代〕
京城之俗,多以逆旅为利。客至,授一室,但可榻,俯而出入。晓钟响,起为他事,遇夜始归息,濯水皆自为,然月租以千数,否必斥骂致讼。或疾病,辄遣出。其病危者,虽气息尚属,目未瞑,即弃之,而夺其资财。妇孕将产者,以为不祥,拒而不舍。其少恩薄情如此,非其性固然,地在京城,四方人至者众,其势必然也!
亥年残秋偶作
鲁迅〔近现代〕
曾惊秋肃临天下,敢遣春温上笔端。
尘海苍茫沉百感,金风萧瑟走千官。
老归大泽菰蒲尽,梦坠空云齿发寒。
竦听荒鸡偏阒寂,起看星斗正阑干。